「家長必讀」為孩子創(chuàng)造內在動機比贊美等激勵方式更有效!
身為美國公共廣播電臺(NPR)科學線記者,以及為教養(yǎng)所苦的新手媽媽,麥克蓮帶著自己三歲大的女兒,深入南美、非洲和阿拉斯加等地,觀察并親身實驗當?shù)刈∶竦挠齼悍绞?,不但女兒變得更為懂事,也使她放下許多教養(yǎng)焦慮。
shutterstock
每天大約在中午時分,當你路過瑪莉亞的房子時,會聽到廚房里傳來聲響,噠、噠、噠、噠、噠、噠,停頓大概二十秒后才接著重復,噠、噠、噠、噠、噠、噠。
她是在墻上掛東西嗎?還是在打造一件家具?
噠、噠、噠、噠、噠、噠,聲音持續(xù)了十五分鐘,也許更久一些。
當我靠近門口時,香味撲鼻而來:香甜的奶油玉米,在炭火上漸漸焦糖化。
瑪莉亞坐在廚房的桌子旁邊,面前是一大塊淡黃色玉米面團,她捏下一個小面團,相當于核桃般的大小,用指尖將面團壓扁成一個完美的圓餅狀,噠、噠、噠、噠、噠、噠,接著輕輕地將圓餅放在加熱的煎鍋上一分鐘左右,直到那塊餅鼓得像河豚似的,然后才翻面。這些玉米餅的滋味吃起來如天堂般美味,結合溫暖、奶油香和柔軟的口感,是我這輩子吃過最好吃的玉米餅。
這時,瑪莉亞五歲的女兒亞莉克莎走過來幫忙,讓我親自見識到要怎么高竿地鼓勵小孩。亞莉克莎的小手指不太靈活且動作緩慢,幾乎沒有能力完成這種工作,但瑪莉亞沒有制止她,也沒有沖過去抓她的手,更沒有為孩子示范如何制作可口美味的玉米餅;反之,她悄悄地讓位,放任亞莉克莎做出形狀詭異的餅皮,直到孩子滿意自己的作品。她會讓女兒練習;當小女孩厭倦了這個任務,瑪莉亞也不會硬要她留下來完成,看著亞莉克莎蹦蹦跳跳離去后,瑪莉亞便繼續(xù)工作。
接下來,瑪莉亞的二女兒海咪來到桌邊,九歲的她剛才一直在外面跟朋友玩,現(xiàn)在想一起幫忙;與妹妹相比,海咪可是做玉米薄餅的達人,但她還有很多細節(jié)要學習,如果想做出瑪莉亞的手藝,需要多年的經(jīng)驗。
因此,海咪做的玉米餅到頭來還是有點奇形怪狀。她不斷嘗試做出完美的作品,然后,大家快看!海咪成功了!她創(chuàng)造了一個藝術品:一片完美的圓餅,厚度均勻,像月亮一樣圓。
猜猜接下來瑪莉亞做了什么?或者更重要的是:她沒有做出什么反應?
一九七○年代,一名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.迪西(Edward Deci)設定了一個遠大的目標:搞清楚驅動人們自愿做事的動機;在他的研究問世以前,心理學家一直專注于不同類型的動機,這些動機主要是由外部因素所塑造和控制,譬如獎勵(例如金錢)、懲罰(例如停權)和受到表揚;但是愛德華想知道,在沒有這種外部條件的鼓勵下,人們采取行動的原因是什么,當眼前沒有明顯的回報時,什么動機可以自然地驅使一個人尋求新挑戰(zhàn)或是自發(fā)助人?為什么有人愿意在沒人在意的情況下做某件事情?究竟是什么點燃了他們內心的熱情?
在許多方面,內在動機具有神奇的力量,讓人們在沒有痛苦或抗拒的情況下自愿成長、學習和工作,而且效果可能還比外在動機持久。
藉由獎懲呈現(xiàn)出來的外部影響,實際上會削弱內在動機。貼紙集點表、冰淇淋獎賞、休息時間、懲罰或其他后果的威脅,通常會破壞這種類型的動機。
換句話說,如果海咪每做出一個完美的玉米餅,你就給她十塊錢披索,或者在表格上貼一顆金色星星,過沒多久,她可能就不再主動做玉米餅了;然而,在沒有任何回報的情況下,小女孩依然日復一日,心甘情愿地來到餐桌旁幫助她的媽媽,到底是什么原因?是什么激起了那股內在動力?
西方心理學領域發(fā)現(xiàn),激發(fā)內在動機需要三個要素:
要素一、自我連結(connectedness)
自我連結是與他人有所關連的感覺,屬于某個團隊或家庭的感覺。研究表明,當孩子覺得跟老師有連結時,在班上就會想要努力學習;與父母的相處也是如此,小孩子與家人的關系越緊密,就越容易一起完成家庭目標和日常事務。發(fā)會員卡給他們,這不失為和自己的孩子建立關系的好方法,歡迎他們加入我們的世界,成為家庭的一份子,一起完成共同的目標,比如為午餐準備玉米餅,能夠讓他們更開心且更有效率地合力工作。
要素二:自主性(atonomy)
瑪莉亞沒有命令亞莉克莎或海咪來幫忙做玉米餅,在他們失去興趣后更不會強迫留下來,她的一言一行表達出對孩子自主權的尊重。
要素三:勝任感(competency)
為了在任務中保持動力,孩子需要一種自己能夠勝任這項工作的感覺,一直感到沮喪或沒有進展時,就沒有人會愿意繼續(xù)行動。另一方面,一項簡單的任務可能會太無趣,以至于他們沒辦法堅持下去,所以這當中要有最恰當?shù)钠胶猓涸擁椚蝿毡仨毦哂凶銐虻奶魬?zhàn)性,讓人保持興趣,但也不能過于困難,這樣才會覺得自己可以勝任,而這個理想狀態(tài)正是啟動內在動機的關鍵點。
瑪莉亞和其他馬雅父母暗中藏著一些錦囊妙計,可以幫助孩子在做家務和其他成年人任務時獲得成就感,我們會很快地講到關于這些技巧的內容。但是,首先要談談他們很少運用的方法,那就是贊美。
在姜卡雅采訪的那段期間,我從未聽過父母稱贊小孩,而且絕對沒聽過浮夸的贊美,例如:「噢,安琪拉,妳居然自動把碗都洗好,真是太不可思議了,妳這個女兒真是棒呆了!」盡管馬雅孩子們的行為模式常會讓我贊嘆。
父母不會說「做得好」或類似的話,心理學家蕾貝卡.梅吉亞—阿勞茲說:「有時他們可能會用臉部表情來表示認可,這些非語言的表達方式很重要,是展現(xiàn)認同的明確指標。」
瑪莉亞與我說話的時候,我注意到她也對我使用這些信號,當她認可我已經(jīng)掌握了她所說的竅門時,她會揚起眉毛,或者點點頭說:「嗯。」
馬雅人并不是唯一不采用稱贊方式的父母,當我在美國以外的地方游歷時,我從未聽過任何父母贊揚他們的孩子,而且絕對沒有遇到像我一樣每天滔滔不絕地贊美的父母。(真是見鬼了,有時我什至會在女兒蘿西犯錯時褒揚她,比如「噢,妳愿意嘗試真的很好?!惯@是怎么回事?)
我游歷世界各地,聽到稱贊的次數(shù)實在很少,以至于我開始產生質疑,覺得贊美對父母來說是弊大于利。
贊美就像一頭狡猾的野獸。基于各種原因,這個方法可能對孩子沒效,特別是當贊美聽起來不踏實、與成就無法吻合或不該出現(xiàn)的時候;當孩子積極的所作所為都能獲得「做得好」或「不錯」的評價時,褒揚就會破壞他們的內在動機,降低孩子們將來執(zhí)行任務的可能性。
贊美還有另一個巨大的陷阱,那就是引起兄弟姊妹之間的紛爭,因為贊美會引發(fā)競爭。心理學家發(fā)現(xiàn),當年幼的小孩在成長過程中經(jīng)常聽到贊美,他們從很小的時候就學會與兄弟姊妹互相爭寵,來獲得父母的認同與注意。缺乏褒揚可能是馬雅小孩與手足間能夠好好合作的原因之一,而且孩子們爭吵的情形也比美國來得少,他們不需要為了口頭上的榮譽而相互競爭。
評論